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人物訪談:王瑞棋 - 也趣藝廊負責人

小簡歷:
也趣藝廊負責人
台灣當代藝術連線 前任社長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





問:也趣藝廊自從搬遷到新場所之後,空間上有了很大的改變,不過內部設計的空間感仍然保有同樣的舒適感,這跟您的生活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王:我很注重生活的品質,在看事情的角度上,比較講究純粹的本質。也趣藝廊在天母時,以複合式的概念,有時舉辦講座、音樂會等等,環境很溫馨。辦音樂會時,我也很注重品質,邀請的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專業演奏家來演奏。可能有人會想,一間小小的藝廊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呢?因為那就是我們要的。在餐點上的品質,如果我自己無法入口的,我也不會推出,包括對飲食用具也是如此。

這應該是我們幾十年在歐美到處跑,有了一些生活沉澱以後,再去追求的部分。很多人說也趣天母的氣氛很好,感覺很舒適,也有人說那裡很巴黎,這是別人肯定的部分,不是我自誇的()。或許大多人的想像中,商業場所看起來要很光鮮亮麗,以樹皮、壁紙把它貼得很漂亮,不過我卻沒有這麼做。在那裡的環境,我們回歸到最原本的材質,木頭就是木頭,鐵就是鐵,原木的部分不以任何元素包裹,混泥土也不貼上磁磚,呈現出最原始單純的那面。

這其實就是講究一種單純、樸實的精神,它可以維持地很長久。我從這裡面找到回歸基本物質的生活樂趣,現在也趣的展場也像是一個單純的白盒子,不讓環境搶了作品的光彩。在一個樸實的場域中,還是要有吸引目光的部分,所以我將樓梯當成雕塑來做,以原有的質地顯露出本身的優點,但它不能搶到這個空間的感覺,而是讓人一進入空間時,能立即有不一樣的感受。

問:除了藝術以外,您平常也有其他的愛好和興趣嗎?
王:每個人生活關照的部分都不太一樣,我在大學時代,就可以把所有的儲蓄換成手工的真空管音響,然後每個月殺一次撲滿,到月底就沒錢吃飯(),這樣瘋音樂的結果,那時候大概有七、八千張黑膠唱片。其實我從小就喜歡音樂、看書、畫畫,長大後就喜愛看電影,聽音樂最初是從搖滾樂聽起,那時是受到舅舅的影響,在那年代的小孩,沒有機緣是聽不到搖滾樂的,所以很需要師父領進門()。後來聽古典,再來是聽爵士樂,這或許跟年紀有些關係。

問:2002年也趣藝廊於天母成立時,就決定以年輕藝術家為主要經營族群,可否談談其中的背景與過程?
王:起初我們就想做年輕的、當代的藝術。這在67年前根本是不可能的,一般人連提都不敢提,但我們喜歡,我們想做。我們之所以喜歡、之所以想做,都是因為這跟我們的生活理念是契合的。

一旦決定要做之後,就開始思考要從哪個角度切入才有可能性,最後找到的答案,還是生活。那什麼是生活呢?在多年旅行歐美的經驗之後,我了解西方生活的方式與其精隨所在,也區別出和台灣的差異性。所以我想將這種觀念帶進來,以飲食、生活、藝術的觀察角度,希望能結合在一起。因為,無論你生於何方、處於何方,還是得生活。因此,我們用這樣的概念出發,出現了複合式的經營模式。

這樣的經營方式,我們也挑了幾個重點,最主要的就是飲食,用極簡奢華的調性與內涵,充滿整個空間,才不會有擁擠的感覺。在五十坪的店面裡,吧檯就比外場空間還大,由於吧台比較低矮,大家可以一眼望盡裡面所有的擺設,以及人員的工作過程。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對自身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因為一舉一動都逃不過顧客的眼睛。再來,因為我喜歡讀書,所以設立了一個專櫃,讓大家可以閱讀;我喜歡音樂,所以播放的音樂可以讓人很放鬆,設備也能賞心悅目;我也將十幾年來遊走歐美所見的一些精品器皿引進咖啡廳,因為好東西不是用說的、也不是用看的,而是要用過以後才能知道它的好,這就是我所要的極簡奢華。

剩餘的1/3空間便是藝廊的部分,完全結合生活。咖啡廳有藝術品,賣場有藝術品,畫廊的部分當然也有藝術品,當我可以呈現藝術的不同面貌,讓藝術融入生活,並進而發現藝術的不同可能性,讓它成為一種實際經驗時,才能拉近當代藝術與大多人的距離,讓人可以完全的享受,這就是我的經營觀念。也趣藝廊之所以能有一點知名度,也都是同伴的功勞,這些同伴大都有共同的特性:因為喜歡也趣,所以希望來這裡工作。

問:從一開始經營年輕藝術家到現在,可以看到許多藝廊也繼而後起,收藏家在心態與認知上也逐漸轉變,您如何看待台灣收藏族群的改變?
王:基本上,大環境的轉變,我認為是正面與開心的。越多人參與、注視,族群的關注就會越來越好,相對來說也更容易成為顯學,這是一件好事。收藏家的心態轉變,就我的觀察而言,以前我們對收藏家的定義大部分為醫師、律師等固定族群,現今的此族群仍然在,但也慢慢有新的族群加入,甚至年齡層已逐漸降低。以往收藏的作品大多偏向大師級的人物,現在收藏家也漸漸能欣賞這樣新興的藝術,但時間上仍然需要一些適應,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我認為這樣的情形會持續地往前邁進。

問:對於前輩藝術家作品的收藏族群,您如何論述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與概念,讓他們了解呢?
王:我喜歡跟他們談生活、藝術與觀念的問題,並不會直接推薦他們買作品,這不是給人壓力的地方,如果觀者接受這樣的觀念或真的很喜愛這件作品,自然就會想收藏,這是我的經營方式。

問:短短六年的時間,您已經帶領藝術家踏遍日本、德國、巴黎、瑞士等國際展覽,就您的觀察,國外收藏家對於台灣年輕藝術家的普遍肯定是?
王:一般我所接觸到的國外收藏家,對台灣其實沒有太深入的了解,但他們都以行動來支持、肯定藝術家。他們對台灣作品雖然並不熟悉,但收藏的動機,單單只是被畫作的力量所吸引,僅此而已。這表示他們是因作品本身的魅力所收藏,這是令我非常開心的事。單就國際形式層面,台灣的藝術家雖然相對較弱勢,也常吃虧,但我認為台灣當代藝術在品質上並不差,我們一定有明天。

問:您如何選擇代理的年輕創作者?
王: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也趣帶的很多年輕藝術家,在兩年內就能被廣泛地探討,也是一個特別的經驗,我們特別開心。事實的真相其實還蠻單純的,我們喜歡,就會和藝術家聊,而在過程中,我們會特別去留意,身為一個專注的藝術創作者,他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會特別慎重去挑選這部分,之後才決定去代理他的作品。技術上來說,我們會參觀各大研究院展,所以是全年無休地到處跑(),雖然過程辛苦,但是當看到好作品時,就是一種最大的回報。

問:現今的大環境,已能讓年輕藝術家透過不同管道來發聲,對於這樣的「台灣藝術熱」,是否能就一位畫廊經營者的專業角度,給予一些建議與提醒?
王:在這方面,我們有很難得且寶貴的經驗,以更有幫助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有兩件事需要請年輕藝術家思考:一為創作態度的堅持。當代藝術最可貴的地方,其實是在原創。這是無法被任何人所取代的部分,包括前輩藝術家、國外藝術家,甚至任何人。這種寶貴的性質一定要連續下去,其方法就是堅持創作。所以我們從不干涉藝術家的作品形式及內容,而是實際去珍惜藝術家的原創,不只鼓勵他們做,還鼓勵他們永遠這樣保持下去。

二為多聞,希望他們不要與世界脫節了,現今的全球化下,年輕人首要知道如何拓展國際化的眼界,至於如何脫穎而出,就是要多聞。藝術家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語言的學習,以及不同文化的溝通模式。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但很少人真正去領略其中的真髓。當你有了本土特質與精神,而這本土特質優秀到全世界都說好的時候,才算是跨出第一步,之後轉向國際,才算成功;就藝術作品來說,它的秘訣不是單純講流派、技法等等,而是在於表達到「人」這個層次,這種感受性的深度部分,如果能達到這階段,就算是非常優秀的了。

問:也趣藝廊接下來有什麼樣的規畫與活動? 正在籌備台灣當代藝術連線的年底新計畫?
王:是的。台灣當代藝術連線共有四位畫廊成員,因為我們一直想建立國際的合作關係。接下來從八月中到九月中旬,也趣藝廊除了參加台北國際畫廊博覽會之外,還會到釜山參加亞洲藝術博覽會,之後到日本的Art Osaka,最後回來台灣,所以將會非常地忙()

今年年底我們(台灣當代藝術連線)想辦一個Photo Taipei影像博覽會,雖然很有挑戰性,但是影像藝術是必然的趨勢,也許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但是我相信藉由之前Young Art Taipei的經驗,會有不錯的開始。也趣藝廊在國際經驗上也走了一段時間,累積一定的人脈,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管道,引進國外大師的作品,進而吸引國人參與,造成一點不同的影響。

其實我有一個特別的經驗,今年我代表台灣到日本參加一個國際場合的演講,這其實是件榮幸的事情,但我也還蠻挫折地回來()。其中的與會人士包含兩位日籍資深畫廊人士,以及一位韓國代表,當他們講到許多參展及辦展經驗時,提到目前日本有20幾個博覽會,之後又陸續講了很多;接著換韓國代表很謙虛地說,他們的當代也是這幾年開始獲得關注,眼前才12個博覽會;輪到我講時,我說,台灣有非常好的收藏家實力,經過17年的努力,我們目前迫切需要第二個博覽會()

這其實讓我思考很多,是一種責任,而責任也會伴隨著樂趣。畢竟,韓國人口只有台灣的兩倍多,但是做的很多事情卻很全面,因為他們有國家的支持與出力;不過這樣難得的經驗,也讓我願意成為圈子裡的先鋒,這真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經驗。

問:的確,謝謝您分享自身的經營心得,給了很多創作者提醒與鼓勵,更期待台灣藝術圈活絡的氣氛與活動,感謝您接受採訪!
王:謝謝! (2009.7 佟孟真採訪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