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悠閒的鬚鬚: 一個過渡性的身體假期



文|佟孟真

「現實感的消磨,讓我們只能追憶過往對基地的美好想像,於是我開始建築屬於自己的基地,在我所製造的自然景觀中慢慢地建築起來。」

這段彭奕軒在五年前打下的自述,隱約地擲向現地現象發聲,也在錯覺投射的建構中,一磚一瓦地砌出在地化想像的認知途徑。若不是彭奕軒提醒了「棕櫚科植物景觀製造」在台灣的氾濫,那天路過某家台南食品企業總部時,我也不會留意到矗立在門口的椰子樹形象,而此時此刻到處可見良好飲食視覺的台灣,正經歷著一場與身體歷史相仿時間的食安風暴。也許這便是彭奕軒作品裡隱約揭出的詭異現實:我們同時在愜意裡看見災難,也一樣可以(必須)在災難的步調中挪出悠閒的身體,並在想像的選擇中決定暫別現實的時間。

試著閱讀這秋天裡的熱帶氣息,仍然不自覺地被導入安置好的假期模式: 《悠閒的鬚鬚》是彭奕軒在台南齁空間(Howl Space)外圍搭建的環繞式彩色休閒遮光網,包圍住整棟建物,如同登山客的紮營處、戶外KTV的烤肉點、城市裡的流水席般,成為了一個更合理的群聚空間,隨時供人沏壺茶點首歌談整天。這個仿自棕櫚科植物造型的人工塑膠製品,有著鮮麗魔幻的休憩召喚,那垂下而不時被風揚起的鬚鬚不斷地出現在公園、兒童遊戲區、洗車場、海邊、游泳池等身體過渡場所,成為台灣在地對異國風情的渡假想像,讓人感到幸福放鬆、計畫著下一個假期,也在美好錯覺中達到了遮蔭消暑的效果,比實際的植栽行為還划算。就連當地一位手繪電影看板的師傅,都將木板移至齁空間戶外的彩色遮光網下繪製,因為這樣舒適又沁涼的工作環境,的確令人難以抗拒。

對應著悠閒鬚鬚的內部展場,展示的是另一種過渡視覺載體白板繪畫,圖像文本則是網路影像再現化的場景挪移。這些透過新聞即時畫面、行車記錄器等網路搜尋而得的災難影像,經由投射白板的描繪,在拼貼的奇異場景繪入彩色鬚鬚後,成為一種抽離後的遺忘影像,也似隨風而逝的現下,只留下那繁複的線條,對照那黑色濃鬱與彩色歡愉的交疊意義。彭奕軒自述這些破碎歷史影像在飄揚的鬚線中像是一切沒發生過的安逸,而白板與鬚鬚兩種媒材則像某種對於易忘風景的代表。不過,在一種既危險(身體不小心擦過便毀損)又詫異的閱讀狀態中,雖然仔細留意便可察覺真實場景痕跡,如水壩潰堤、輻射外洩、土流震災、氣爆路面等昨日影像,但可供辨識的面貌早已不復在,如同展場底部最終呈現的主畫面——一位輕鬆爬上棕櫚樹並回眸一望的人——那原型來自於海嘯中的抱樹求生者,一個我們以為渡假中的身體。

彭奕軒試圖揭露的這種錯覺普遍性,喚起了身體與白板之間相似的親密關係。嫁接的時空場景、選擇的片段記憶,在一種輕如鬚鬚、重如塗抹的力道中,背負著生產的刺激與消失的風險,卻也在共同承載歷史與華麗中,以悠閒的姿態繼續捍衛補筆的正當性——這或許正是我們在當代與之親密的災難關係中,緩緩以身體回應視覺認知的反應,也是歷史鬚線飄揚下、色彩波浪更迭中,一個永遠在時間以外的假期想像。


(本文刊登於《Leap藝術界》2014年11 / 12月號)



藝術家彭奕軒
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現地製作(攝影 / 佟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