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妳已經睡很久很久了:魅登峰劇團《邂逅》




臺南藝術節新評種計畫

魅登峰劇團《邂逅》
時間:2016.04.15 19:30
地點:吳園公會堂戶外廣場
文|佟孟真
圖|臺南市文化局官網提供

「其實在很久以前,我就是一個很孤單的靈魂。」已故街頭藝人阿輝說道,悠悠地望向似是人稱五棧樓仔的林百貨。他的衣著當然是比其他角色來得突出,甚至是奇異,像是《兒子的大玩偶》裡的阿西一樣,善良,卻在生活裡到處碰壁,最後也在美軍突襲炸彈的「碰」一聲中,結束了他的艱辛生涯。

不能說是素人演員,但魅登峰劇團確實是24年前臺南在地培植多年的第一個長青劇組,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光是演員訓練、技術引導、臺詞背誦,還有那出於生活裡自然的表情對話。不過此次,另有一種「不自然」感,是演員真實身分與角色身分的衝突,介於口述與演出的微妙對照,令我深感玩味。

在我的想像裡,雖是首次觀賞魅登峰演出,對演員的期待卻是年齡與經驗應該相符。六位演員陣容裡,有四位是資深劇團成員,想必臺上經驗與表演技術甚是豐富。劇情描述二戰時期的日本知名舞姬長島雲子來臺巡演,下榻於知名的四春園旅館(即部份吳園古蹟演出現場)後,隔天卻突然驟逝,死因成謎,而她也未察覺戰爭已然結束,自己早已與家人天人永隔。直至六十多年後的靈魂甦醒,經由同為故人阿輝的相識、相惜,方輾轉得知自己一直在相異的時空中飄蕩流連。

這個文本其實是簡單而沈重的。簡單的是與在地人文歷史情感的連結、現實環境的演後「考古」導覽 ; 沈重的卻是那幽幽般一群我們所看不見的亡靈,是沉睡或是甦醒,是穿越或是邂逅,我們不得而知,也無法體會。若就演出調度而言,三位穿著和服的演員最初引領觀者進入四春園旅館的傳聞故事裡,卻在臺詞順暢度上有著尚待加強的空間,在日語臺語國語的銜接對話縫隙中也仍有些生疏青澀。不過也或許正因為這樣的不自然,我們彷彿回到了一種長輩的「口述歷史」感,像是不斷提問家族老者時,她們總會支支吾吾地、想了又想地,才用一種自己也不是很確定的口氣道出一些事情。這是我觀看《邂逅》時不斷重覆出現的念頭,是專業還是自然,已然不在定義框架之中。

就演出地點而言,由於文本正與舊有的四春園旅館部份空間通道相連,因此在戶外廣場上觀看此齣由歷史想像的改編劇,確實有它契合與衝突之處。契合的是那份對於觀眾而言的在地時空想像,衝突的是舞臺視覺背後那聳立的百貨公司群,早已無煤燈,徒留招牌林。在長島雲子發現自己早已不在人間而突然失聲痛哭的剎那間,我們也被那突如其來的麥克風過量音控震醒了過來,爾後在小提琴手的樂音引導長島雲子隨著昏黃燈光緩緩走上一旁臺階,說著:「我突然想回去我的故鄉NAGOYA(名古屋)」,眾人也在一旁不分時空地默默揮手送別。虛實相疊,劇中人終於從自己的生命中甦醒,而四春園旅館也在文本的重演中,有了來來往往的過客痕跡,不再沉睡於這早已被劃分難辨的古都巷弄裡。

(本文刊登於2016臺南藝術節官網 http://tnaf.tnc.gov.tw/article_critics.php?id=26)

---

參考資訊:

演出簡介
本劇敘述1942年日本知名舞姬長島雲子來臺巡演途中,於下榻的四春園旅館香消玉殞,當年震驚一時,死因成謎的六十多年後,她的魂魄甦醒了,漂泊在吳園的靈魂不知該何去何從?原來她不知自己已過世,以為只是置身到另一個不屬於她的謎樣時空,她心急如焚。

適時她遇見一位已故的街頭藝人阿輝的魂魄,她請求他帶她回四春園旅館,然後整裝搭船回日本。善良的阿輝始終左顧言他,不忍心把她早已過世的真相告訴她…然而終於她還是察覺出事實,她心碎無助、嚎啕大哭,終於認了命,不過她依然為阿輝善良的友誼所感動,臨別前她懷著幾許難捨的心,在阿輝跟前翩然起舞,向他致上感恩謝意,之後她揮手而去,消失在夜幕中。

Japanese famous dancer Nagashima Kumoko came to Taiwan in 1942 for performance; however, she was found dead in the Four Seasons Inn in Tainan. It was a breaking news, but the cause of her death remained unknown for 60 years.
One day Kumoko's spirit woke up and wondered around Wu's Garden. She did not realize that she's already dead. Then She met the spirit of a street artist, Hui and asked him to lead her road back to Four Seasons Inn.  Hui did not tell her the truth that she's a dead body.
Eventually, she figured out the truth, and cried heavily with a broken heart. Nevertheless, she accepted her destiny and was moved by Hui's friendship. Before her leave, She danced in front of Hui with a thankful heart.  Afterward, she waved goodbye, and disappeared in the darkness.
■ 演出團隊簡介
   魅登峰劇團於民國82年6月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基金會輔導成立並運作,民國至89年始獨立運行,每年均有舞臺劇公演,民國92年和93年連續兩年獲得文建會臺南傑出地方團隊補助扶植,民國96年策劃國際文化交流研習營,聘請巴西講師DAM來臺授客並演出。
  民國102年5月參與2013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演出《小丑與天使》,11月於臺南文化中心演出20週年創作《浮生青花夢》,2014年獲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遴選為臺灣第一在臺南(臺灣第一個老人劇團),11月於吳園藝文中心連續演出16場定目劇冰綠美人心,開啟府城定目舞臺劇演出之風。2015年5月校園巡小丑與天使6場。

With support of Tainan City Government Cultural Fund, Mei Deng Fong Ensemble was founded in June, 1993 and had gone independent in 2000. It has public performance every year, and was honored as outstanding local art group by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CCA) in 1993 and 1994.
In 2013, Mei Deng Fong Ensemble participated in Tainan Arts Festivals, performed "Clown and Angle" in May, and presented its 20th anniversary productio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Dream" in Tainan Cultural Center in November.
In 2014, Mei Deng Fong Ensemble was acknowledged by Cultural Affair Bureau of Tainan City Government as the first ensemble made by elders in Taiwan. It presented "The Heart of Emerald" in Wuyuan Cultural Center for 16 times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ertory theatre in Tainan. 

x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誰是林啟星?— 「啟星公寓」正式開張


文|佟孟真
圖|佟孟真

說到林啟星這個名字,大家可能覺得陌生,但若提到「卓明」二字,相信許多藝文或劇場界的朋友都為這位資深劇場工作者,在內心默默致上敬意。為什麼呢?因為「南台灣劇場教父」並非浪得虛名,反而卓明先生屢屢不願居功,常將己身之長不吝引領傳授給各地表演工作者,並提到這是演員自身所散發出的魅力與力量。姑且不論早期在北部與金士傑等人共創的蘭陵劇坊以及影視傳媒相關經驗,之後卓明自覺北部資源飽和,應走出舒適圈至各地開發啟蒙、開花結果。因此,幾乎北部以外各地所成立的劇團,可以說大部分先因卓明所開設的工作坊而起,之後便自發性地成立在地劇團,維持其劇團個性與草根力量。在此我們可以知道,卓明長期以來一直維持著一種風格,雖然無外顯推廣理念,卻已然形成一種個人脈絡。「啟星公寓」便是由卓明帶領台南一群表演工作者所成立的當代劇場團體,沿用卓明本名的「林啟星」原義,「啟星」有開啟、開拓新星與即興實驗之意,並朝向演員自主與多樣貌發展的「演員劇場」為主要目標。意即,以表演者為創作主體,不再以劇本背誦的編導式劇場為主,而是訓練演員即興創發的技巧,嘗試在行為藝術與即興劇場間自生出不同於當代劇場的風格。因此,在多年推廣、教學與啟蒙的生涯中,「林啟星」(卓明)終於有了自己的訓練基地,將持續引進不同師資、開設工作坊與定期成果發表。而「啟星公寓」所培植的新生代表演工作者,將如何開拓出自身的表演系統與風格,也將令人拭目以待。

(本文刊載於藝志2016五月號No. 13



「良禽擇木而棲」的乍現與消逝


文|佟孟真
圖|么八二空間

陳妍伊,在台南多數為人所知的身分是絕對藝文空間的女主人,同時也是一位創作者。不僅如此,早在南藝就讀時期,便已使用多種形式嘗試表現媒材溫度與特性。在創作與教學十年後,與先生黃逸民一同開設絕對藝文空間,提供了許多年輕藝術家發表的機會,在堅持創作的同時亦不吝於分享發表空間平台。此次獲選第三屆「台南新藝獎」的作品,源自於2004年於紐西蘭駐村生活所創作的作品,提供了自然環境與人造都市間的矛盾衝突與反思。「良禽擇木而棲」,原指鳥兒會選擇一棵理想的樹木作為自己休憩的地方,而在陳妍伊的觀察與生活經驗中,紐西蘭豐富多元自然成群的鳥類生態,正是人類與自然共存的最佳環境。但一回到熟悉的居住地台灣時,卻又似乎習慣了沒有這樣自然圍繞的日子,這樣的切換反而造就了她在都市生活中的敏銳觀察與發想。也就是一條又一條的路上、一個一又一個的巷口中,那「棲息」於我們頭頂上各自探測著我們的「監視鳥」。台灣過去的土地上,原有多達四百五十多種的野生鳥類,卻在時間與環境的人為壓迫中,漸漸喪失了原有土地的美麗風貌。取而代之的,是陳妍伊眼中的「工業鳥」。她選擇了七種台灣特有種華麗鳥類,以其特性與場景連結,在影像輸出後繪製於監視器的造形上,重新定義與諷刺這美麗土地上的主角更迭,也為這些美麗消殞的生命重新發聲,再次提醒了人們,從凝視原有生物之美,反被工業時代物再凝視的靈光消逝。

(本文刊載於
藝志2016五月號No. 13





(中華日報林雪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