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郭芃君 - 美學就在生活中

小簡歷:
1985 生於台北
2007
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汀藝術學院」 平面系

2004 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汀藝術學院」 基礎課程
2003 與王為祥學習攝影
1996~2003 私立再興高級中學,週末於董小蕙畫室習畫


個展
2009.06
「地方」 , 豆皮文藝咖啡館, 高雄2008.07 「單」 , TIVAC 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 台北

2008.03 「距離」 , 斯依畫廊 , 台北
2008.03 「白日夢」 , 非常廟藝文空間 , 台北 聯展
2008.06
「 新樂園 Emerge 新秀展」 , 新樂園藝術空間 , 台北

2008.05 「當代女藝 身分.環保」新光三越文化館 , 台中
2007.06 中央聖馬汀藝術學院 平面系畢業展 , Back Hill , 倫敦
2007.05 WEMIX-west, east, memory, identity, xperience 」 聯展 , Nolias Gallery , 倫敦
2007.04 Room 」聯展 , 於倫敦 Asia House
2007.04
Graphics Work in Progress Show , La Viande Gallery , 倫敦
2007.03
Illustration Work in Progress Show , Elms Lester Painting Rooms , 倫敦
2006.07
Free Range 2006 Art & Design Degree Show ,The Truman Brewery , 倫敦

2002.06 中央聖馬汀藝術學院 基礎課程畢展 , 倫敦
2002.12 WOW 」三人聯展於再興中學 , 台北


問:芃君從小於董小蕙老師畫室學畫,之後向王維祥老師學攝影,再到英國倫敦留學,這三個時期分別帶給妳創作觀念上何種啟發與影響?
郭:回想起來,我認為在董小蕙老師的畫室期間,對我的影響最大。雖然她教的是繪畫,但風格主要是以東方人文精神為主。對她而言,創作是一種修養,也竭力追求修養上的美感。而感動我的是,她授予我以一種真誠的感情在繪畫,所以也影響我在英國接受觀念性創作時,選擇的題材、主題回歸到在畫室中所學的精神面。我會一直提醒我自己,必須以真誠而強烈的情感來以此作為創作題材,不因為潮流、名利或其他而跟隨。一般人在剛進入藝術圈時,都會想要引起大眾目光,可是當自己在選擇題材時,又會突然回到當初學畫的初衷,猶如身教般,以真誠的情感而真正想做此事,並非其他因素而做。


問:在董老師畫室習畫,當時的妳幾歲呢?
郭:其實董老師是我小時候保姆的女兒,所以認識時非常早,當時她正在師大念研究所,我還是個娃兒在她床邊玩()。而真正去董老師畫室學畫,大約是國小五、六年級。


問:向王維祥老師學攝影時,又是幾歲呢?
郭:高三。當時正準備出國念書,母親認為藝術家應該要有自己作品的紀錄,所以建議在出國前上一些攝影課。而王老師也是很特別,他是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畢業,第一天要面試時,我帶著作品給王老師,他看見作品後直說:「若妳想學那種,我可以請我的助理教你就可以了!」()他其實是想教我一些觀念性的東西,因為在英國,觀念性的創作脈絡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帶著我使用相機,拍一些較感覺性的東西,也嘗試將底片都設定為640012000,拍出一些比較崩裂調性的畫面,再將照片重組並置,或顛倒來看。他帶給我的是拼貼式的概念,甚至讓攝影成為一種故事性,將有時間限性的東西轉到一張平面影像上,然後繼續以此延續。



迷走 Lost in the Border

:妳如何在平面上鋪陳多方的元素與情感?
郭:我認為董老師很擅長將情感寄託在畫面上,透過一些具象的植物、靜物表達一些特定的情感。所以當我在畫圖時,並不會想太多的東西,但是會花很多的精神與情感投注在畫面上,與王老師學習的時候,也是透過攝影,敘述特定的事件,再利用平面壓縮出來。而到英國後,是一種跳脫的時期,跟以前的學習模式是非常不同的,因為妳必須去解釋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加上我是念平面設計,所以常有一個projectbrief,而且題目並不是單單平鋪直敘,也不能太過於跳tone,必須要很精準地詮釋作品。


在台灣,我遇到的老師訓練都是很情感式的、畫面式的,做之前都不是在設想很多的狀況,而可能花較多精力在與自己的情感面溝通,或回想你某個時候的畫面與情感流露,不太需要去交代過程。在英國,過程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第一步過程後,還要再顛覆自己的第一步過程,他們非常重視這樣的模式,希望有一個與同儕碰撞後激發出的過程與想法,並且保持隨時開放的、歡迎的狀態,讓自己可以在跟每個人溝通後,從中改變原有的東西。對我而言,這是很游離、不習慣的,我們比較習慣直接表達情感,然後結束,中間的過程就是一個非常精神性的東西。現在突然要將這種精神性的東西向人解說,為何要做到這樣?你試著表達什麼?都要具體化地講出來。當時的我才18歲,對東方美學沒有太深入的了解,從普通高中出生的背景,並沒有多了解東方的學術,所以當無法與他們辯論時,我感到非常的苦悶。雖然那樣的模式很開放、也很棒,但當自己要切換成那種模式時,又不是很習慣。


當想到無法對自己的成長模式、背景說得精準,沒有理性的述說能力時,這樣的過程也讓我開始思考自我認同和自身文化的看待。在英國教育裡,文本是很重要的,這也影響我很大。我很感謝當時有一個很特別部門Context Department,但到畢業時,我們還是無法完整說出那個部門到底在做什麼(),因為它並沒有所謂的正式授課,我們都會號稱那是寫論文的部門,因為就是要交文件。


可是我認為Context Department試著要讓我們透過研究、文字性的表述,透過書寫出來的東西跟自己的大腦溝通,了解自己在做什麼事情,這樣的反覆動作才能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做什麼。就如一種檢視自我系統的建立,讓自己按著步伐去完成想做的事情,例如展覽前的創作自述,讓我養成思考創作背後的精神性,再利用文字呈現出來,是很有趣的。這樣一來,更可了解自己做了什麼、做到了什麼、有什麼沒做到、還有什麼可以做到,更可以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走,幫自己做一個結論。


雖然西方的教育很重視文本,剛畢業時,在敘述上也是非常脈絡式的,很理性地寫出自己的作品。可是回國後,又連接回與小蕙老師那時的學習經驗,包括台灣、東方的情感重視。那時我開始看蔣勳的書、作品,還有一些台灣前輩的美學論述,我覺得那種真誠的部分又回來了。所以我開始思考,創作時除了理性以外,重要的是什麼讓你有感覺。其實回過頭來關心最真誠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創作動機。理性是一個過程,一個方法。


問:這樣聽來像是18歲時出國後,被迫打散許多東西,然後激發出更多的概念、情感,再從中去尋找理性的方法,整理內外所學習到的東西。回到台灣時,當妳遇到情感、觀念衝擊時,就可以用一種比較脈絡式的情感呈現。
郭:!我覺得去英國有點像解構,回來台灣則是重新建構。




DayDream - 5photography133 x 100cm2008

問:想談談妳在創作時的狀態,不管是在英國因為要交作業的創作空間,或回台北在家的創作,以及搬移至南部工作室的創作,透過妳在熟悉/陌生的地方移動,這三種創作階段的自己有何不同?
郭:感覺沒有什麼不同,不過創作環境上倒有一些些不同。在英國的創作空間很小,所擁有的實際空間的工作室真的很小。回到台北的家時,雖然空間很大,但因為是設計過的住家環境,所以也無法惡搞()。再來,現在在台南的這個空間比較自在、無拘束。所以工作室是非常重要的(笑)。

問:在台南生活時,開始有到傳統市場買菜的習慣,早就喜歡獨立的生活?
郭:我很喜歡自行買菜、然後煮飯的生活,這跟小時住在景美保姆家的記憶相關。小時候常看到爺爺奶奶家有許多大米缸、麵粉缸,每天都被爺爺拎著去景美菜市場,回家時手上都是爺爺買給我的餅乾、糖果()。他們會自己揉麵粉、包餃子,加上他們的二女兒是家政老師,也很會做菜,所以我非常喜愛參與他們的烹飪活動(),就像在開小型派對般,現在我也還會陸陸續續回景美的家看看。

問:有些藝術家必須每天創作、畫圖,若不做反而不對勁;也有藝術家就是要用較多時間去生活、接觸人群,用這些體驗來進行創作。妳比較傾向哪種方式呢?
郭:我大概是後者吧!因為在創作上屬於比較感性的,在其他生活上則是理性的。曾經有次暑假與高中同學去法國遊學,是一間藝術學院,每天都需要上課、畫畫,其實我也很享受這樣每天畫畫的感覺。可是當沒人陪我時,我就無法每天都這樣()。

問:為何這次開始想要回歸油畫創作?在台南的生活與之前英國的緩慢步調有何不同?
郭:在英國的居住環境,比較無法在室內畫油畫,加上那是比較好的公寓,很害怕在牆上會沾染到顏料,所以在英國很少畫畫,大部分都是做攝影,我一直在思考環境適應的問題,花很多的精力在想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差別。所以當時的心情是不穩定的狀態,猜不到、拿捏不準規則,無法拿起畫筆作畫,但還是會很努力做好作業。因此,在一種未到沉澱時候的交流狀態中,比較無法創作,因為心無法靜下來,即使想做什麼,也會因學校不斷丟出新的東西,又有新的問題產生,所以無法專注做自己想做的東西。

現在的環境,使我想回歸油畫進行創作,因為這裡是自己一個人。在學校時可以不斷高度交流、不斷提問問題,那是一種非常好的充電狀態,但心也就無法專注於真正想做的事情。當你永遠在自我世界裡,容易有自己看不見的盲點。在學校裡,大家會問你許多問題,自己就像暴露在被質疑的場域內,不斷思考這樣真的是完整的嗎?回到這裡,一個人長時間面對這個空間,很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在作品上也就呈現比較沉穩的感覺。

問:人很奇妙,都會隨著環境影響,可是當自己一個人時,還是會堅持著一貫的信念,無法擋住真正的自己。
郭:對啊!回台後我就做自己很想做的事情,不要去違背、忘記天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所以這次的作品非常的甜、非常的溫暖,當然也有非常理性的思考面,我覺得很開心的是,做了這些,對我來說是很真誠的呈現。

平行線 Parallel Line








問:就我的解讀,剛開始的作品『距離』、『平行線』,呈現的是不同環境下的異文化思考,強調人與人個體間的距離、思考模式、相互對話。但從中似乎也可貫穿到現在的狀態,之前的『平行線』作品,可以看出妳試圖探討自己與環境的關係,現在的新作則看到妳實際跨越那個距離、鴻溝,走入人群與生活,呈現這樣的東西。這次又何以用色票的概念來發想呢?
郭:我其實不喜歡快速地移動,但很喜歡換地方,來台南還不到一年,算是還在蜜月期()。在英國第一年時,也是什麼東西都很新鮮,所有的東西都收進來,是一個非常開心的狀況。『平行線』之所以會出現,是在英國第三年、第四年時,已經深入與當地認識、互動的結果。因此初至台南,關於各種事物都想進行創作,其中對顏色特別感興趣,於是以顏色進行第一張創作,剛開始第一張覺得不夠滿意,因為覺得自己畫出來的色彩似乎無法傳遞真正的顏色。以前的繪畫訓練,非常喜愛以印象派來延伸繪畫模式,非常注重其中的光線。所以想到第一張作品不夠完美,可能這樣的光線不是最好的呈現方式,就開始發現在用色的概念上是很不同的,於是那股熱情驅使我開始留意週遭的獨特用色觀點,以色票概念來進行創作。

我觀察到顏色會藉由溫度來調整到最適合的狀態,雖然顏色搭配之間並不是非常有韻律、和諧感,但在這個空間中卻呈現出很棒的氛圍,所以也開始以黑白進行創作,藉由拋開色彩的拘束和觀念,避免套入既有的觀念和創作模式。在配色層面,我也透過參觀古蹟、察覺配色的應用,結果發現古蹟中的配色與西方截然不同,但卻呈現合諧,一點都不突兀,令人為之驚奇。所以我就開始進行古蹟外拍,帶給我很多配色靈感,其中覺得台灣50~60年代的房子非常可愛親近,房子的結構相當極簡,受到包浩斯影響,與上一期建築的雕花有所出入。外來主義在跨越文化的過程中經常會有部分的流變,包浩斯的概念是相當工業與數學理性的,而50~60年代的房子雖以包浩斯為概念,卻加入幾何與馬賽克的概念變得更花俏,成為幾何的狂想,非常驚奇!反而與極簡的概念產生美麗的衝突,融入在地想像、民族性與在地語言,將外來的思想融入在地文化,所以開始將創作並聚焦在50~60年的古式建築,加上台南目前仍保留相當多的50~60年代的建築,也讓我在創作上的參考題材更為豐富了。

地方 no.14,油彩,51 x 66cm,台南,2009

地方 no.3,油彩,101 x 81cm,台南,2009

地方 no.4,油彩,101 x 66cm,台南,2009

問:女性藝術家常用自己獨到的方式,表達對周遭的觀察,在妳的作品中也明顯傳達出一種陰性美學,心目中有欣賞的女性藝術家嗎?
郭:我很喜歡藝術家吳瑪悧,她的思考方式與關注重點、對於社會人文與各種互動的對話,都令我印象深刻。我認為藝術應該要回歸人群,雖然自己不像她可以跨領域呈現,但她卻帶給我很多思考點,她在每一個時期都會督促自己,讓本身處於一個更好的狀態,好的藝術家並不應該局侷限在一個既有領域,應該要有一些突破,並實際關心社會人文,讓藝術走向人群。藝術家都賦有一種天份,與人溝通並非我的強項,所以來台南後很多東西都激勵著我,應該找到一種最適合的路,回到人群去互動。她的風範讓我不斷反思在我的能力和領域範圍之內,可以如何突破和達到更多的對話性。

一張畫作可以有很多的對話,我聚焦在色彩、家具,把握這些東西並發揮極致。台南在視覺上很像倫敦的感覺,有非常多的圖案,也分成很多區,但每一個區域的生活機能都非常完整,而且很適合走路,非常方便,這也是我為何選擇台南居住,而不是去景美租房子。台南像歐洲的另一個理由,則是台南的仕紳都非常低調,不一定要有錢才能享受,平等的概念是比較明顯的。在台南物慾會比較低,只要很低的消費就可以享受生活,相當輕鬆,而且享受時間。

問:這次的新作分為三個系列,也分別以三個不同的署名Ariel KuoArielleira KuoLeira Ouk呈現。為什麼想以三種不同的角色來創作呢?
郭:因為我一直在想創作應該要理性、感性還是呈現生活化的狀態,所以將這三個做為一種區別。理性的部分署名Ariel Kuo,也就是色票系列的作品,明顯地挑戰自己、呈現豐富且嚴謹的思考方式;Arielleira Kuo則是感性的繪畫部分,比較隨機且自由的描繪,也是將色票概念應用於繪畫的連結。再來,我認為藝術是生活情趣中的一部分,所以這次也製作了一些生活中的物件。藝術應該要回到生活中,不是只有陳列於美術館而遠離人群,所以我喜歡在生活中創作,以直覺的做法反映當下實際的思考。

問:未來還是會用這三個不同的身分去創作嗎?
郭:是的,目前我也處在一種嘗試的狀態,我想長久下來可以明顯區隔出來,哪一種是最棒的方式,或是交互關係的呈現,某方面我也在挑戰大家對藝術品的定義,例如手工藝的部分,大家通常不會將其認為是藝術,但當藝術和所有東西都變得過於理論時,誰來與大眾對話呢?所以也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加強瞭解現狀。

問:謝謝芃君的分享,也祝妳這次在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的個展成功!
郭:謝謝! (2009.6 佟孟真採訪整理)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連建興 - 寂靜浪漫的荒蕪樂園

小簡歷:
生於1962
1984 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
1982 第七屆雄獅美術新人獎
1987 席德進繪畫紀念獎優選 
1992-迄今 誠品畫廊代理畫家
2004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畢
2004-
迄今 華梵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2005 
第九屆李仲生繪畫紀念獎  


問:想請問「連泡泡」的綽號由來?
連:這其實是我的筆名,最早在大學…畫水墨書畫和插畫的筆名是「泡煙象」,有泡茶、抽菸、下棋的概念;更早是因為以前高中打架打不贏,用罵的比較快(),所以有了一個叫「阿炮」的外號,這是來自於從小住在基隆漁港的優良生活背景(),船員常常進出時形成一種打招呼罵人的次文化。後來上大學同學還是叫「阿炮」,到退伍後就變成「炮哥」、「泡泡」,現在對外公開的「連泡泡」,就是想用一種比較輕鬆詼諧的方式。



藍泡泡幻想曲I2006,油彩/畫布,112 × 194

問:可以談談您在2002年繼續於北藝大美術創作所進修的動機嗎?
連:那時剛好在千禧年過後,整個產業結構改變,國內的學習環境也有了改變。因為早期很少有創作研究所,後來台北畫派改成悍圖社之後,最早是楊茂林去念書,第二年以後便開始有人跟進。剛開始是抱著好玩的心態去考,除了創作之外,也考慮到學術面,那時除了繪畫,我也在高中兼任教師,教書的好處是可以教學相長,創作者每天單純地創作,其實也會覺得封閉,剛好在那時的條件與背景下,我們這一批人就一個牽一個,所以悍圖社裡面有六個人都再回去唸書。研究的好處是,可以對自己的創作做一個整理,再回到學院裡面之後,跟年輕人在資訊上的流通也比較一致,不會產生太大的距離。學校提供的學習環境,讓每個人有個人修課的選擇,可以讓創作者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像現在我在大學裡兼課,對年輕人想法、訊息的掌握就會比較快速,這是生活樂趣的所在,也是對社會的一種回饋,可以將自己的創作經驗,透過學術機構從事教學,算是好處多多啦!

問:可以談談您喜歡收集小東西的由來嗎?
連: () 我收的東西…剛開始喜歡收集民間宗教的器物,像金佛、木刻神像等等,都不是太大。早期是創作與心靈的關係,因為本身喜歡宗教的感覺,情感上雖然偏向佛教的概念,但家裡還是會有很多十字架的東西,不過我不會過度投入,只是喜歡沉浸在那樣的氛圍裡。我的工作室雖然不大,但是自己的生活空間…本身就像是靜修的道堂一樣,可以在裡面進行創作的思考與呈現,會希望裡面的能量是飽滿的。小玩意兒…應該是一種戀物癖的延續,當你有了第一個,就會再有第二個,因為它會呼朋引伴(),到現在東西越來越多,大概有五、六十尊的小佛像。

我的集物癖是一種生活的調劑,這些立體造型物件可以彌補一些在平面創作上的缺乏,也可以提供文化交匯的訊息,大部分收集的東西,都是抓娃娃機來的,還有跳蚤市場為多。收集過程中,一開始是為了教學和興趣,到後來發現同學在畫的時候,自己看了會手癢(),所以有了小公仔的系列作品,不過現在還是回到魔幻寫實、以景觀為主的創作。那時想的是,從以前到現在我畫了許多風景作品,而靜物作品比較少,所以2000年我開始畫靜物,但又不想畫一些傳統的元素,便尋找當下的流行物件,在古典繪畫下加上現代符號,反映到自身的生活情趣。



浪漫行者III1998,油彩/畫布,80 × 116.5 


問:您收集的東西似乎以有面貌、生命形體的人偶居多,反應到作品命名上,也有一種調皮、令人玩味的姿態,對作品命名通常由何發想?
連:有人說我的作品帶有文學性質在裡頭,這跟早期讀書時接觸西方文學名著有些關聯。我在畢業後畫了10幾年的副刊插畫,習慣在不同文章中體會文字創作背後的意涵,透過畫配圖的過程,體驗作者想表達的生命經驗,將過往的閱讀情感,轉換成為自己創作的主題。我的作品以關懷環境為主,在畫面中的動物與人比例較少,像魔幻寫實系列的以古諷今,以工業廢墟的背景,對時空變遷、生態自然、環境過度發展產生的問題來思考,基於這樣的理念做為創作動機,作不同
的敘述與情節發展,當自然景觀的荒廢、人文發展以及精神性的層面共同串聯起劇碼後,便顯出它的戲劇性效果。


豬小妹說法,2006,油彩/畫布,112 × 194

問:景觀系列的作品,非常的平靜柔美,似乎
透露一種與世俗隔絕的基調?
連:作品中多少帶有一點醒世作用,一個藝術家對時代與社會有其相對的責任,只是用藝術的形態去描述對這社會的看法。每位藝術家關注的主題都不一樣,文字創作者可能以文學、史學的角度去呈現,圖像創作者便以圖像紀錄自己的生命和看法。一件作品如果過度教條化,便會降低它的藝術性,所以還是以藝術創作的呈現為首要,只是創作主題的內涵無法避免掉社會參與這部分,端看藝術家如何運用巧妙的手法,解決藝術性的難度,也完成社會性的責任。

問:作品中是否以綠色為主軸顏色來創作?
連:我的作品系列以兩個顏色為主:綠色和褐色。褐色系與建築土地相關,以外便是與植物有關聯,另外也有石綠色的部分。一開始我沒有什麼刻意的色彩策略,作品的色彩主要來自生活經驗的情感,然後直接顯示出來。當開始有人說我用的綠色有別於他人時,我才開始注意,好像相同題材的表現上,自己作品與別人的用色似乎真的不同。這是很有趣的部份,它不是刻意經營的,可能生命經驗到一種階段後,便以自然姿態流露出來;有一陣子我用的顏色比較深沉,可能也反映當時的心理溫度,但別人客觀地看,可能也有不一樣的感覺。



夢遊者情歌,2001,油彩/畫布,97 × 162

問:聽說創作時,您會非常專注將所有能量傾注其中,可以談談創作中的自己嗎?
連:寫實繪畫的作品,需要有相當時間和技術的投入,才能夠呈現出它的精彩度。但當一位寫實畫家要準備個展時,不太可能以感性藝術家的方式,靈感來了才創作。繪畫不只是我生活當中的規劃,也可以說是進入生命的一種方式,如果一天不畫圖,我便感到空洞,所以都會用等量的時間來作畫。年輕時,幾乎每天用12小時以上的時間,但現在隨著年紀增長,會以身體的狀況來調適,這幾年慢慢讓生活步調變得緩慢些,生命的速度會以自己可接受的範圍來調整。
年紀輕時,會想趕快進入社會制度裡,很多行為會被制約,可能因為展覽檔期或某種目標,用超出自己體能的方式創作,所以早期創作會畫到虛脫()。但現今我在繪畫時會做紀錄,展覽時也會將壓力釋放掉,如果尚未有新作品的呈現,我也會適度地調整頻率,這樣生命的延續才會擁有厚度,生活的速度也會比較優雅。有些東西…有捨才有得,藝術家只要可以生活就好了,其他便要看創作者自身對於市場性好壞的解讀。

問:談談創作歷程中所遇到的低潮期,以及克服的經過?
連:早期因為生活環境背景的關係,各方面的表現其實沒有太多自信。生活範疇中,唯獨繪畫創作讓我有相當的自覺與自信,但還是會擔心自己不具備生活中的應對能力,所以後來許多內心交戰的衝突,會在一種身心不平衡的狀態下呈現出來。大學畢業後急於舉行第一次個展,也是基於當時剛畢業的不安與焦慮感,不知道能以何種方式生存,因為喜歡創作不等於具備市場性。早期讀書時期的創作概念與環境,完全是以純粹創作和學術發表的角度出發,從未想過市場性的問題,可能會想以教職的方式來維持創作。但其實藝術家只要一開始有了正確的創作觀念,在每一個階段的汰換過程中,就不會因為底子不夠扎實,或創作純度不夠,而在時空轉變、產業變化之後被洗刷掉。
在這些起起伏伏的發展過程中走過來以後,我很慶幸自己算是在一種心想事成的狀態,這不是偶然與幸運,而是有了清楚跟精準的創作軸線以後,朝往認定的真理方向去自我實現而來。以這個時代來說,一個藝術家的成就不只是完成自己的創作,也要找到適合的畫廊,我跟誠品畫廊簽約也已將近20年的時間,這是一種互相扶持的狀態,每個角色都堅持在自己的本位上,便可以精采創造出藝術的輝煌時代。


群鯨東遊,2004,油彩/畫布,80 × 116

問:之前有部校園紀錄片以您的創作歷程為主軸拍攝,當中是如何鋪陳這些過程?
連:這是在一個教育部推廣的學程中,針對國中師資,希望去培育校園人才而設立的課程。之前我去文大做演講,剛好學長覺得我的作品中,有些部份值得作為生命經驗的參考,所以就來找我拍攝。在紀錄片的題材中,每個人都有無可取代性的故事,我的運氣很不錯,這部紀錄片對我的創作歷程描述是很豐富的,片子有30幾分鐘,這樣的長度不算短,唯一遺憾的是無法記錄下我的創作內涵,主要是一些生活背景的紀錄。

問:您的寫實創作,對學生有何種影響?就您教學時候的觀察,課堂上遇到的問題以哪個方向為主?
連:教學跟創作是兩件事,創作是主觀性的呈現,但教學有著知識傳遞的責任。我擔任的課程多以藝術創作方面為主,在課程的設計上,我不會因為自己以寫實為主,就引導學生這樣的思考,而是依照個人特質去做思考跟幫助,找出個人的風格與特質。有時我會給同學一些點醒,不過最後還是以自己的獨特觀點為要。一位不是天賦才能的學生,只要能忠實地呈現自己,就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問:藝術家在某種成熟階段後,有時會轉換創作上的風格,您之後的創作將有何種規劃?
連:創作形式的風格發展該於何時終止可能還未有定論,這與藝術家的身心狀況、時代環境有關。藝術家的成就在蓋棺論定後,如果沒有足夠的質量與品質,成就便很難被肯定。一種風格要有多少作品才算足夠呢?對我來說,不會為了改變風格而去作改變,如果我對魔幻寫實系列已經沒有感覺,就不會持續下去。但目前我算在一個蠻飽滿的狀態,如果精神的飽滿度不夠,基本上是不會創作下去的,因為人的生命是一個拋物線的過程,每個人的弧度、生命能量都不同,或許我還處在旺盛的創作期中,寫實對我來說,除非沒辦法作畫,否則我都會堅持下去,也不會將自己設限在追求寫實的盲目中,而要看創作的形態是否適合以這樣的方式呈現。但目前來說,都還在很清楚的階段中,所以應該會是主觀寫實風格的延續。

問:謝謝連老師的創作心得分享,也謝謝您接受採訪!
連:謝謝! (2009.5 佟孟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