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片斷擾動與集體敘事: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側寫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丁麗萍(台灣)個人行為展演


文|佟孟真  圖|徐啟桓、葉子啟提供

有關台灣行為藝術發展的歷史進程,最早的相關展演可回溯至1973年謝德慶在台北市溫州街公寓發表的第一件行為表演《跳樓》,當時的他從二樓跳下也受了傷,隔年在美國跳船後自此展開異地的藝術實踐,而行為藝術在台灣則到了90年代後才漸為大眾與當代藝壇所接受。[註] 兩年前謝德慶回台出書演講與紀錄片《凝視瑪莉娜》來台上演引起的熱潮,似乎開始一陣對行為藝術的關注與討論,然而時至今日,可以辨識行為藝術與表演藝術其中分際的觀者仍非普遍。一場2002年行為藝術工作坊的參與,讓原為文學背景的葉子啟從此走進行為藝術表演領域,隔年她成央u阿川行為群」,至今多次策劃本土與國際性現場行為活動,2009年的「在路上:阿川國際行為藝術交流展」分別於台北、台東、台南、高雄舉辦,亦為國內首見之長時(durational)行為以及集體行為。

今年由「阿川行為群」再度策劃的「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邀集國內外共十八位行為藝術家包括 Irma Optimist(芬蘭)、Jaokim Stampe(瑞典)、 Chuiya Chia(馬來西亞)Sinead O’Donnell(北愛爾蘭) 、Pawel Gorecki(波蘭)、Efi Ben-David(以色列)、Lewis Gesner(美國)、蔡青(中國)、 丁禹仲、丁麗萍、宇中怡、林季怡、阿道.巴辣夫、紀紐約、晁瑞光、葉子啟、葉育君與劉寅生,共同聚集於台南吳園公會堂與安平鯤鯓海岸進行個人與集體現場行為表演。展演前由北愛爾蘭藝術家Sinead O’Donnell所帶領的工作坊,吸引不少劇場背景的學員前來參與,包括資深劇場前輩卓明(林啟星)亦在其中。參與學員成果發表之日引起不少迴響,藝術家Sinead也在個人發表中與學員張婷詠共同攜手合作。

行為藝術展演所帶來城市空間的片斷擾動,是一種由內部境況外延至現場的挑戰實踐,無論是丁麗萍即興肢體所帶來的感官衝突與哲思、晁瑞光將一袋海邊拾得的廢棄物倒出排好所需要的等待(或主動上前協助可縮短的)時間、葉子啟在路口斑馬線以上下鋁梯時間為單位的「過馬路」時延方式、宇中怡在懷孕意象下帶來不斷漲滿的氣球張力、丁禹仲測量與觀者間的親密距離等,都在當下給予最直接的感官直覺挑戰。來自芬蘭的數學家同時為知名行為藝術家 Irma Optimist,在海邊的集體行為展演中以魚網纏繞全身俯躺於浪沙邊際,忠實表現如逢困頓又呈自在冥想狀的身體 ; 葉育君以草帽比基尼的休閒裝扮面對大海朗誦《台灣史新聞》,無情緒的聲調對應著顛沛流離的海洋島國史,在Jaokim和Chuiya共同撐起的旗面以及一旁來自東部參與者圍繞跳起的浪花歌舞中,彷彿寫下了一頁極具參考價值的台灣行為史。

[註] 類型可參考姚瑞中所寫的〈台灣行為藝術發展的幾段歷史進程〉,收錄於今藝術150期 ,2005年3月份。

(本文刊登於《今藝術》2014年8月號〈南部觀察〉)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葉育君
(台灣)個人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Sinead O’Donnell(北愛爾蘭)與張婷詠(台灣)聯合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 紀紐約
(台灣)個人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 Jaokim Stampe(瑞典) 個人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 Chuiya Chia (馬來西亞 / 瑞典)個人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 Pawel Gorecki
(波蘭)個人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 葉子啟(台灣)個人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 Irma Optimist
(芬蘭)個人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 阿道.巴辣夫(台灣)海邊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 Sinead O’Donnell(北愛爾蘭) 海邊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葉育君
(台灣)海邊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宇中怡
(台灣)個人行為展演


2014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丁禹仲
(台灣)個人行為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