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遍地開花 蔓藝共生 ——臺南新藝獎與城市新風貌

  
                         林佩穎 x 木子到森   

  
                        徐夢涵 x 台南風景好321

                                                                              
文|佟孟真    圖|賴依欣、佟孟真


十多年前的台南,街頭上還有著九O年代的生猛不羈,二輪片戲院生意火熱,唱片行是補習班建築林裡的綠洲,年輕學子的週末不是往火車站周邊擁聚就是在中正路商店街閒逛,覓食方式通常就在附近可到的好吃店家,無所謂追食風潮。至於今年底即將要執行爆破拆除的「臺南中國城」,又是八O年代初更幼時的記憶了,地下街小吃店不復以往擁擠熱氣而早已成為治安死角,通常繞過去到了建築體後方,又可以買票進入觀賞兩部片,這種與不適共存仍自在的方式似乎算是台南人的共同經驗,也是後來城市精神體現的關鍵。後來北上求學工作多年,五年前因體內意識召喚而回到家鄉土地,那時的移居鮭魚潮尚未成形,展覽空間亦屈指可數,民眾所能接觸的當代藝術仍然有限,之前因工作接觸到的藝術收受模式回到這裡突然像是歸零出發,透過生活與磨合的不適重新與這座城市律動呼吸,緩慢也鮮明了起來。


人聞土壤

通常是一群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的人,聚集,接著開創出一股新氣象,然而在這塊人文沃土上從來都不是速食可攻的。海安路的藝術造街計畫早先緩解了這座城市的不適,接著成為民眾自在的走踏空間,閱讀親近的視覺元素,再轉往鄰近畫廊與酒吧初探當代語彙。由於空步調特質與近年影像視覺的偏好,這座城市開始湧入翻土造藝的工作者,加上都市空間的因應微調,幼時玩耍衝撞的巷弄氣息一躍成為城市氣質的代表,而如同它在緩慢改變裡所保留的歷史時光,傳統行業與新藝文化的氣息相融成了這座有機形體的蔓藝之道。

隨著展演形式的多元,去年首辦的台南新藝獎以城市特質思考,欲跳脫傳統單一觀看模式,開始以獎項機制的展覽介入畫廊、替代空間、古蹟老屋與商業店家等大眾場域,將徵件評選出的二十位新銳藝術家分別媒合於二十個不同性質的空間展出,並選出六位得獎者於台南藝博會的飯店空間與第一線市場機制接軌。相較於第一屆由評審統籌媒合的方式,今年邀請草埕藝術文化工作室負責人賴依欣擔任策展人,藉由其策劃兩屆「駐市計畫」的在地經驗,規劃媒合入圍作品,透過空間關聯與形式呈現出作品力度與內涵。由於正值回暖三月,賴依欣以「蔓藝 • 共生」為主題,展現當代藝術似藤蔓般於城市巷弄空間中萌芽生長,象徵藝術的參與及延伸,也呼應近年眾多藝術愛好者於此地展開不同空間的百花齊放,為歷史人文底藴的台南積累出獨特的城市風景與精神。


  
                    陳佩歆 x 1982 Life House   

  
                       黑雞先生 x 么八二空間


                                                                    
藝地新造

要從兩百多份的投件評選出二十件作品對於評審團已屬不易,而更費思緒的在於如何有效溝通協調二十個空間業者與藝術家間的合作呈現,並達到默契共識,賴依欣坦言過去策展經驗中多半可站在藝術家立場共同討論空間形式上的呈現,從而延伸完成計畫,但此次因獎項策展機制,事前作品與空間規劃需仰賴平面影像與設備條件的反覆確認,在尚未見到原作前必須低調保密、克服技術問題且獨立完成媒合工作,考驗著眼力智慧與行政能力,亦是難能可貴的磨鍊經驗。

此次台南新藝獎合作空間含括商業畫廊、各類藝術空間、文創與古蹟空間,入選的二十位新星藝術家媒合成果有蘇郁嵐x索卡藝術中心、黃彥超x德鴻畫廊、郭芃君x 東門美術館、黃錦華xB.B.ART、黑雞先生x么八二空間、楊嵐茵x兩倆、陳宗勳x鳳凰特區、張景泓x馬門藝術空間、陳佩歆x1982 Life House、黃華真x佳佳西市場旅店、林佩穎x木子到森、黃可維x有方公寓、陳怡如x拾叁、宋佳璇x十八卯、廖彥涵x聚作聯合工作室、黃建寰x321蔚龍、徐夢涵x台南風景好321、黃伯勳x文創plus台南創意中心、張子晴x知識官邸、蔡幸芳x夕遊日式宿舍,其中優選六位藝術家黃錦華、郭芃君、黃可維、徐夢涵、蘇郁嵐、黃彥超於此屆台南藝博會中與畫廊合作展出。賴依欣認為,台南藝術獎的精神在於藝術與大眾關係界限的消弭,是一種視覺空間的經驗衝撞,也讓藝術家打開對作品情境的想像,「這次很多空間都允許藝術家作現地創作,例如1982、么八二空間等。很感動的是這些藝術家,因為難得在不同調性的空間展出,反而能夠放手一搏在空間中做戊怞n呈現。這跟以往經驗有一點相同的是『因地制宜』的特質,也是我想像中的台南精神,一種『路是人走出來』的硬頸精神」。


     
            楊嵐茵 x 兩倆                               黃建寰 x 321蔚龍




落地深根

在這些城市點線空間遊走亦不難發現一個共同精神的體現:郭芃君曾在此地創作四年,以色彩旅程概念重新詮釋台南街景與建築樣貌 ; 張景泓五年間記錄台南各地王船祭慶典的超現實影像與疏離感 ; 林佩穎回歸日常生活的樸實精神,以鍋碗瓢盆等鐵件器皿拾撿歷練光芒 ; 在台南完成學業的陳佩歆回北家鄉,歷經階段意外後再度審視自身意識執筆創作 ; 在日式宿舍展場的歷史感中,早期以甜美姿態為形創作的徐夢涵現轉換為對生命觀點深沈拉扯的自視 ; 黑雞先生帶有批判與行動特質的塗鴉作品,表現自身所處環境與主流價值框架的衝撞等,而這些展出空間的蛻蝒怚蝳h為移居落(在)地的夢想實踐者。或許台南新藝獎的精神與特殊,就在於其不提供獎金而提供與展演市場機制接軌的實際性,以及在日常裡亦可遇見磨鍊精金的價值意識,空間者與創作者所交織延伸出的故事,如同早期台灣
電影中寫實平凡但微微擾動的片段,只是觀者或許得先卸下視覺糖衣,才能體會這城市仍生長蔓藝的原因。

(本文刊登於
《今藝術》2014年4月號〈南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