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探問前進的可能:2013 FORMOSA雕塑雙年展首屆舉辦


廖建忠
作品《喇叭球》

文|佟孟真  /  攝影|陳伯義

秉承著海洋文化與工業命脈雙重城市形象的高雄,在行之有年的貨櫃藝術節與鋼鐵藝術節之外,2013年首度舉辦FORMOSA雕塑雙年展,在鼓勵跨界實驗精神中,以臺灣極簡藝術宗師林壽宇於1985年第一次大型雕塑雙年展中的獲獎作品「我們的前面是什麼?」作為命題,在歷史意識中提出物換星移後的觀念辯證對照與觀看,並探問臺灣當代雕塑於疆界擴展後回應新時代經驗的前進可能。

此次雕塑雙年展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東和鋼鐵公司、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以 1960、1970年代出生的臺灣中青輩雕塑家為主幹,集結了木殘、王文志、林鴻文、賴永興、呂東興、甘丹、劉柏村、宋璽德、王耀俊、陳明輝、唐唐發、黃蘭雅、張乃文、彭泓智、涂維政、洪易、潘娉玉、林建榮、楊北辰、楊上峰、王志文、黃裕智、廖建忠、朱芳毅、任大賢、席時斌、邱昭財、徐薇蕙、曾偉豪、林育正、黃贊倫、張耿豪華、陳奕彰共33位藝術家,在駁二藝術特區展出近50件作品。透過室內戶外雙場域的不同規劃,展覽以「自然演繹 . 環境變奏」、「當代造像 . 異音複調」、「日常觀想 . 生活『物』語」三種主題呈現了當代雕塑的媒材擴展與空間穿透性,在工業資源與藝術觀念的交融中,雕砌自然與城市身體,解放感知空間。

黃蘭雅以塑膠人造工景建構出瑰麗的另類自然,以科技發展產物作為自然異化的寫照 ; 陳奕彰以色彩鮮艷的鋼瓶呈現冬天熱帶雨林,隱喻全球暖化危機。劉柏村利用廢鋼打造英雄化的城市身體,暴露消費生產系統的明星化與殘缺不全 ; 涂維政以考古形式建構時代新聖像,挖掘當代身體觀 ; 張乃文則翻轉了聖像價值,將傳統人物關公的忠義勇武形象置換成手執拖把、操持雜務的「現代平凡英雄」。

而竹材、布料、鐮刀、玩具、面膜、水龍頭等生活物件,也在某種關係組織中演繹出自身語言,於重新組合互置中形塑出個人與環境的記憶軌跡。這些以當代新感性作為敘事體驗的作品樣貌,更新了傳統自然觀與價值系統,探尋人 / 物 / 自然間的共存途徑。面對「我們的前面是什麼?」,也許在邱昭財作品《疲軟世界-DF15》裡的鬆緊戲謔和王文志作品《心靈織屋》裡召喚感知體驗的精神擺盪間,我們得以在自由的時代脈動裡,以清晰穩重之姿回望歷史,大刀闊斧。


(本文刊登於《今藝術》2014年2月號)



高雄市立文化局長史哲、東和鋼鐵侯王淑昭女士、策展人劉俊蘭
與參展藝術家於戶外展場合影


張乃文作品
《大紅人的雜務》


涂維政作品《卜湳文明遺跡系列_BM0901-03》


朱芳毅作品《201208物件日記》


徐薇蕙作品《你是我溫柔的武器》


潘娉玉作品《海貝系列》


唐唐發作品《清靜笑笑生》


黃裕智作品《無題》


曾偉豪作品《凝聽計畫》


木殘作品《祖先與他們的祖先們…》


林育正作品《即興演出 箱構+恍惚流轉的小城雜碎+浮蕊》


任大賢作品《線代空間》


王文志作品《心靈織屋》

黃蘭雅作品《花園》


邱昭財作品《疲軟世界》


楊北辰作品《紙袋3號》


陳明輝作品《柴山》


王耀俊作品《洩》


呂東興作品《月光影》


張耿華、張耿豪作品《長腿叔叔我不要》


洪易作品《梅花鹿》


席時斌作品《麒麟 銀毛》


彭泓志作品《後內經圖之馬180度》


宋璽德作品《流星雨系列》


林鴻文作品《小小的新事 ‧ 向上的躍 ‧ 柔柔是式》


楊上峰作品《對話/「解體=在構」》


王志文作品《瓢蟲超人》


林建榮作品《皮諾丘的煩惱》


黃贊倫作品《PWM01-01》


劉柏村作品《城市身體》


陳奕彰作品《冬季的熱帶雨林》


甘丹作品《風刻痕》


賴永興作品《自刻像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