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洪東祿受邀ABSOLUT VODKA 30週年慶活動對談

小簡歷:
1968  生於台灣
1999  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畢
個展
2008  安卓羅伊,伊通公園,台北
2004  Karma,大未來畫廊,台北
2002  涅盤,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2002  @-may,伊通公園,台北
2002  Marco Noire當代美術館,義大利
2001  洪東祿:漫畫與當代藝術,加拿大魁北克大學渥太華分校藝術中心畫廊
2001  456畫廊,紐約曼哈頓,美國
1997  逛天堂,新樂園藝術空間,台北


典藏紀錄
巴黎中國世紀基金會、義大利馬可.諾瓦畫廊、台北市立美術館等
其創作《涅盤》影像系列《虛擬即真實》,是全數位化虛擬藝術的一種實踐。目前生活及創作於上海。




問:能否談談2002年首次與ABSOLUT VODKA合作的心情與創作過程?
洪:2002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與Absolut Vodka合作的「絕對表現」展覽中,一開始收到email,有著Absolut Vodka合作案的消息,那時候的我因為正忙於個展,所以沒有太多動作,只準備了一些圖片過去。直到美術館通知,來催了很多檔案之後,才知道Absolt Vodka只在十幾位藝術家當中選一位製作。

後來很幸運地選上,處於被選擇而非選擇人立場的我,當時完全不知這件事情的嚴重性,直到活動開幕現場看到Andy WarholDamien Hirst的作品才知道這個活動的龐大性()。當時的我對於這方面訊息還沒有太多的掌握,包括對Absolut Vodka藝術收藏歷史的認識,都還不夠了解,很不國際化()。所以在這樣完全莫名其妙的狀況下,這件事情的確讓我開始關心了解這方面的議題,當初可能沒有意識到,不過現在看來的確有些關鍵性的影響。

問:您如何看待時尚品牌結合藝術創作的趨勢?藝術品商業化的現象是否更加容易受到考驗?藝術家在其創作過程與表現中,會否經歷一些身段調整的壓力?
這可以用不同角度來思考,當跟一個品牌合作時,到底是你在幫這個品牌,還是這個品牌在幫你, 抑或雙方皆有相當的互惠程度?也許有人想,知名度要到一個程度,才有可能擁有像村上隆與LV合作案那樣的機會,但當時的我並沒有太高的知名度,所以有了Absolut Vodka合作案的機會是相當令人驚喜的。

不過我認為這樣的趨勢與現象會越來越多,尤其是現在很多人都在談文化創意產業的時代,純藝術與商業、設計或任何領域的結合都會越來越明顯,我覺得不需要有排斥的心態,但還是要以自己的創作為出發點,堅持自己作品的初衷,不用特意去附和一個品牌。品牌代言或合作只是創作過程中的片段插曲,有趣且好玩,但千萬不要把得失心看得太重。一旦合作之後,對於其品牌的認識與了解也很重要,要呈現出彼此的專業度來。





對於商業化與藝術家身段的調整….我覺得倒是還好,藝術品其實無法避免商業化,因為總會經歷到買賣的部分,而買賣本身就是屬於商業行為。當初Absolut Vodka的合作案中,他們表明只能負擔成本費的部分,我也很OK,但如果合作廠商要干預介入創作作品時,那就不OK。在國外,藝術家一般都有機會來做這樣主動合作模式的呈現,或者代理畫廊、經紀人也都會主動爭取這樣的機會。不過在台灣卻很困難,大概只有林明弘與LV的合作案較為知名;這樣的現象在亞洲不太普遍,主要是因為立場太過於邊緣。在十月底瑞典Absolut Vodka三十周年暨藝術收藏慶祝活動的參與中,我才真正體會到身為一位藝術家被重視的感覺,這跟在台灣很不一樣,藝術家的立場在這裡相對上比較弱勢,立場也一直處在被邊緣化的狀態。


Absolut Vodka合作案一開始有些呈現上的限制,例如酒商形象的關係,不能有色情、運動、開車、小孩等樣式出現在作品中,但在這些情況之外,都可以自由發揮地創作。由於我的作品裡,在Absolut Vodka瓶身中有個「小紅」的人物,當時令他們質疑小紅在瓶子裡面,很像一位小孩子的狀態,所以需要我在創作論述中聲明解釋「小紅」的由來。後來他們知道「小紅」是由我虛擬出一個無國籍、無性別、無年齡的中性角色,而非小孩子的形象,對這個敏感部分有了共識以後,就放手讓我去做了。


問:以您豐富的國際參展經驗, 此次出席瑞典ABSOLUT VODKA三十週年暨藝術典藏活動, 與以往歐洲展覽活動、過程細節及心態上有何不同?
洪:此次備受禮遇的程度是目前為止最難忘的一次,除卻合理的出席費外,他們還將一個五星級的飯店包下來,提供相當優質且免費的服務與接待。三天行程安排地很緊湊,第一天是策展人與藝術家的聚餐,第二天則是非常正式的餐會,第三天是慶祝晚會的PARTY。從來沒參加如此正式活動的我,沒有一套像樣的西裝領帶和皮鞋,於是他們現場幫我改了一套西裝,兩三個小時後就拿到了一套全新的禮服,並教導我如何穿著,所以這次活動中感觸最深的是,藝術家應該需要一套正式出席晚宴的禮服()





雖然以往也參加過許多大型展覽,但這次是很特別的經驗,餐宴從晚上八點半吃到凌晨一點,中間並且有著許多對談,活動安排地很緊密。許多國際媒體、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美術館及博物館館長、時尚圈、藝術圈人士都在這次活動獲邀出席,除了營造品牌形象外,Absolut Vodka此次三十周年暨藝術典藏活動也成為促進藝壇交流的一大盛事。

問:能否概述現場展覽形式與作品的擺置情況?
洪:可能因為現在飯店式博覽會的形式很受歡迎,主要出席的藝術家作品都放在像是一個總統套房的房間裡面,而在Lobby也有以前幫Absolut Vodka做過作品的藝術家新作。房間裡有分別播放四位藝術家訪談紀錄片的四台MAC,其中英國女藝術家的作品放在床上,瑞典藝術家作品像吊燈一樣懸掛在天花板上,我的作品則放在四個MAC播放畫面的旁邊。剛開始,他們以為我的作品是顛倒過來放的,所以我跟他們說作品放倒了。但他們卻反而以為我的作品就是故意做出酒瓶顛倒,好呈現倒酒的狀態,我後來覺得他們詮釋的角度蠻幽默的,所以現場我就讓作品呈現顛倒的狀態,營造出另一種視覺效果,這樣也蠻有趣的。歐洲人有著自己的幽默,什麼都可以被改變,不是一定要遵循什麼規則才一定能夠怎麼樣,這也是很有創造性的表現。



洪東祿作品現場


問:這三天行程中的研討會議題《Commissioned Art -Career Boost or Selling out?》也帶給您一些反思?
因為語言的關係,這個議題中我未能有太深入地參與,所以我覺得現在的藝術家一定要有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那天下午有國外媒體採訪,討論著commissioned art (委託藝術創作)這個東西對不對,對藝術家的衝擊是什麼?如果有機會還會不會合作等類似問題。英國女藝術家還說一開始她要接Absolut 
Vodka這個案子時,很多朋友還勸告她,怕影響到她的形象,可是她覺得不會,所以還是做了;不過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是找曾經拒絕過的藝術家來談()


會場中大家都很開心,這跟國外文化背景有關,因著他們品牌已有30年的歷史,從與Andy Warhol合作到現在,早已結合時尚、攝影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經驗,並成為行之有年的傳統,算是瑞典的國寶。國內對於這種現象,或是國際知名品牌活動中也還未有這樣的氛圍,或許我們對於藝術文化的資源連結都還需要一些時間來整合。


研討會現場

洪東祿作品現場

問:ABSOLUT ART COLLECTION 活動中讓您最難忘的部分有哪些?
洪:除了穿西裝那件事很像《麻雀變鳳凰》裡的電影情節以外,還有奉勸新的藝術家語言溝通能力一定要好()。在第三天早上,我們去參觀瑞典當代藝術館(Moderna Museet),裡面放置的都是相當貴重、只有在藝術史課本上才看得見的大師作品。當時主題展是達利的作品,典藏常設展則有畢卡索、莫迪尼亞尼、梵谷真跡作品等等。進去不久後,突然出現了疑似火警的警報,所以我們被請出來在外面等候。那時外面非常冷,只有攝氏3度,大家卻都沒有慌張的神態,也沒有焦躁的氛圍,幾百個人自由地在外邊拍照、聊天,等待這場「疑似火警事件」結束,後來也證明是虛驚一場。



整個瑞典當代藝術館因為是長型的展覽空間,一個空間裡又分了四五間,所以等到大家被請進去時,可以看到一道道厚重的鐵製防護門慢慢被打開,非常嚴謹且安全的設計。這是我很佩服的地方,因為事件從頭到尾不但沒有焦躁的氣氛,也可以看到整體表現的素質。如果同樣情況在台灣發生,可能很快就變成一個社會事件,新聞採訪車就來了,然後不斷重複播報、討論責任歸屬…等等。不過因為他們系統防護做得很好,進去參觀時很像進入另一個時空,不像是以前經驗所感知的東西。還有順帶一提的是,在瑞典街道上完全看不到垃圾,連密布的河道上也沒有,每走一段路就可看到垃圾桶的設立,城市乾淨的程度讓人完全不好意思丟菸蒂()。這跟在台北市不一樣,我們倡導垃圾不落地,但是天天都落地,我想這應該跟政策落實與人民自制美德有關。

瑞典當代藝術館(Moderna Museet)

藝術家洪東祿於瑞典斯德哥爾摩Lydmar Hotel展場


問:身為唯一以亞洲身分出席的藝術家現場國際媒體與貴賓對於您與作品有何互動與回應

洪:其實台灣對他們來說蠻新鮮的,一些希臘記者、法國、德國畫廊老闆會把我們歸於接近日韓的亞洲文化,屬於走在前衛時尚與科技尖端的一群。當下除了與國外貴賓寒暄,歐洲的畫廊與記者對於我的作品也蠻感興趣,問了不少問題。




問:未來是否考慮跨領域品牌的合作計畫?例如

洪:目前還沒有太多的考慮與計畫,但如果有機會合作,品牌的調性就會很重要,例如以我的作品形式偏向科技藝術的表現手法,所以品牌合作的選擇也很重要,調性與質感與作品符合才適當。以Absolut Vodka的合作案來說,因為偏藝術表現形式,所以比較中性,並且這樣的合作模式的確帶來很大的信心。日後一旦有相關合作機會,難免因為跨領域的部分需涉及專業性問題,所以如果像與設計、建築領域合作,一定會樂見其成,但我不會積極追求這樣的發展模式。(2009.10 佟孟真採訪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