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在這藝術聚落間 :321巷裡的平行觀察(上)(下)


藝術家工作室悠閒的午後


文、圖|佟孟真

時間停在去年一月的新聞畫面中,李安回台宣傳,在台南市長的邀請下回到自己兒時居住的日式宿舍群參訪。他講起兒時趣事、鄰居樣貌、固定吃的40年麵攤、已被拆除的州長宿舍比起一旁的日式老建築更來得落落大方。

再倒帶一些些,我正坐在國家戲劇院的舞台前,那齣後來巡迴加演的知名舞台劇在首演時的確讓我默默流淚,對應著的是家鄉裡那座全台最大眷村的兒時記憶,爾後回來時已被完全拆除,今年底即將成為知名集團的商業腹地生活圈。然而我並不曾住在那裡,我只是深深記得國小要好的女同學,她那張放學後老是要先回家去看爺爺的面孔。


一種平面的高度

比起公寓與透天高度的居住經驗,平房內的身體移動感仍舊讓我感到貼近與真實,它常常可以成為一打開就是錯落的拼貼人造物或是一跨出就可以回應自然野性呼喚的場域。那天走進321巷聚落[註]的蔚龍藝術,以為過了開放時間,向內呼喊後等待辦公室人員前來開門,經理陳柏羽也揮汗從後院走來,她正在整理雜草堆燒落葉,勞動過後看來神情愉悅。蔚龍藝術可說是藝術進駐計畫中花費相當多心力整修的單位,陸續接待近十位換宿打工的旅客,也舉辦大小展覽講座活動,空間舒適自然也頗富情趣。旁邊兩家影響新劇場與台南人劇團的空間使用以辦公、排練為主,再走到對面巷子則有更多貌的空間變化,區間的老樹被保留,大片樹蔭緩和了更多匆匆拍照打卡的腳步。

林岱璇與林玉婷所進駐的宿舍成為最獨特的藝術家工作室,堆起的紅磚窯既是落葉歸處也是翻烤美餚之所,後院有著親自整土種植的菜園和一旁曬著棉被的竹竿架,房屋內部擺設精簡,角落有著剛打底的畫作與食物模型作品,其他則保留大部份原貌,脫鞋後踩上那些微高度的木質地板,微風徐徐而來時真是舒透極了。


                    藝術家工作室後院曬被一角

       藝術家林岱璇與林玉婷為巷弄角落打造的作品


             郭柏川故居內仍保留原來空間樣貌


郭柏川故居前院的水缸,為郭柏川友人於中國買回置放至今。


  郭柏川故居庭院植物皆為當年親手所種

一段豎立的歷史

爾後的媒體效應相信大家已經不陌生,週末是小家庭與年輕學子出遊走逛、 週間是婚紗業者與過路旅人駐足取景的最佳巷域,但問起在這聚落之前的主人們,仍有絲絲牽掛濃情在此伴生滋長。林岱璇提到進駐一年多期間,前屋主與太太曾經回來探望這居住40多年的房子,原本太太因擔心觸景生情而站在巷外等候,後來兩人強忍紅著的眼眶受邀進屋,看著更動的角落仍憶述原本樣貌,也提到當初確認搬遷時,國外求學的孩子特地飛回記錄屋景。陳柏羽則曾幫助過年期間來拜訪前屋主的學生重新取得聯繫,平常也會幫忙保留信件,待前屋主全家特地回來探望看展時交付,他們曾經三代一同回來,並在煥然一新的展間中留下一張全家福。

這裡存有的不僅僅是一段日軍步兵官舍的歷史,在這藝術聚落間,屋下有著更多近半世紀教育工作者養育成家的縮影,延續著土壤裡的質地與厚實。


              蔚龍藝術-佳苳樹房 (
蔚龍藝術提供


  蔚龍藝術-玉蘭花房
蔚龍藝術提供

一段共築的風景

承襲了這片教育工作者所養成的沃土質地,321巷裡的部份工作室也開放作為藝術創作學子的展覽場域,日前在蔚龍藝術與林岱璇x林玉婷工作室裡剛舉辦完《尼龍檸檬黃》與《來我家吧》聯展,分別為臺南藝術大學碩博生作品的聯合發表。而因著週間人潮與成本考量,各家自訂的開放時間並無統一,雖然帶來部份民眾的不便觀感,卻也難得讓藝術聚落保有獨立自由的工作空間。

來自台北的「風景好」團隊,以旅行、攝影為核心概念,進行攝影交流、經紀、寫真集出版等推廣工作,原先規劃於此舉行攝影展覽、工作坊與交流座談,一年多來進行目標亦與預期相去不遠,不過在盈虧狀態壓力與老屋維護不易的考量下,將於今年約滿後選擇讓出。負責人林品君表示,一年多來多虧有台北與台南團隊對空間經營的義務性幫忙,從一開始將廢墟重新油漆、打掃、修繕、採買,到現在展覽空間的執行維護、媒體招待等庶務,常常不計回報地自發性照料。除此之外,參觀民眾到了該空間拍照留念後,更有一些朋友默默捐款、出借電風扇、桌椅、甚至棉被出力支持,這些都是目前在泰國工作的她最感謝的對象。雖然喜歡這個城市,林品君也期待地方政府能更多思考藝術聚落的資源整合與規劃初衷,讓文化底藴濃厚的台南可以真正落實自身形象。

                   聚作聯合工作室空間一角

「聚作」蘇小夢、辛綺芬、李亮、陳囿廷與黃崇堯所組成,圖為連日雨後正在整理後院的夥伴

聚作聯合工作室成員勞動後的休憩,正與幫忙的鄰居小朋友閒談。
一群聚作的夥伴

在以團隊為主要工作模式的聚落裡,一群由不同領域卻對生活工藝有著共同理念的五位成員打造了「聚作聯合工作室」空間,這群由金工藝術家蘇小夢與其學生、友人組合而成的夥伴,來自出版、創作、影像、電子工程等不同背景,卻因一堂社大課程而聚集開啓這段美好合作關係,白天各自工作,下班與週末便輪流在此整理、生活與休憩,「聚作」像是展場也像是客廳,有時更扮演教室的角色,不定時邀請各型態藝術創作者來此開設工作坊與展覽,被喻為「最友善的空間」,連鄰居的小朋友都會在週末來空間義務幫忙除草等雜務工作,勞動的美學觀就在生活平實中做起。

而321藝術聚落裡更隱藏一段重要的台灣美術史,前輩藝術家郭柏川在40年代從北京回台任教後,便與全家定居於此。去年在女兒郭為美的精心修繕維護下,「郭柏川紀念館」裡保留了生前作品與原來空間的植物生態樣貌,十分可貴。目前紀念館由「城市故事人」與「那個劇團」代為管理,每週皆有郭為美親授繪畫課程與熱心志工的專程導覽,由地方巷弄的歷史故事說起,重現土地變遷的歷史精華。

回到前一篇所提到的前屋主們的故事 [註],聚落裡至今仍有教授太太不定期回來義務整理後院花園,去年更有曾經駐守這裡的日本老兵與家人回來探望流連,這樣的情感牽掛或許獨立於這藝術聚落之外,卻永遠停留在這難捨難分的「家」。


[註] 台南市公園路321巷原為日軍步兵第二連隊官舍群,國民政府來台後由教育部向國防部租借作為成大教職員宿舍,2012年由國防部收回,巷內10棟宿舍已列為市定古蹟。目前由台南市文化局團隊推出「321巷藝術聚落」計畫所徵選的7個藝文單位進駐管理,今年底已達進駐期限,將再開放徵選。
(本文刊登於《今藝術》2014年6、7月號〈南部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