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紀紐約:Free Yourself 福利運動中心


         紀紐約作品「圓形撞球桌」(攝影 / 林睿洋)


文|佟孟真

如同紀紐約的命名來自於一場方便彼此記憶的狀態下開始,他的作品也常因人與空間考量而進行現製,由主體變異到集體分享,再從中發展相對關係。1983年生於高雄,畢業於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的紀紐約(紀凱淵),求學期間自繪畫訓練系統轉為對空間 / 身體、行為/ 關係的緊密探討,在陸續於嘉義鐵道藝術村、新樂園藝術空間、二十號倉庫、打開當代、竹圍工作室發表作品與一系列國際交流展後,去年的《運動三部曲》系列作品分別於台南齁空間、高雄弔詭畫廊與台北寶藏巖進行發表,藉由運動物件與事件場域的介入挑起空間自身的異質性觀看。

《運動三部曲》指的是紀紐約2013年於寶藏巖駐村期間創作的《莫名x綻放》、弔詭畫廊個展呈現的《三角桌》,與台南草埕駐市計畫發表的《八角圓》,分別在畸零縫隙、幾何結構、水路曲巷的土地空間中,透過羽球、桌球與呼拉圈的運動形式展現因空間改變的身體變異。這三件皆為回應空間而生產的運動方式,分別提醒了一種因既定場域消失的陌生所帶來的奇異與愉悅,也回應紀紐約自言「喜歡遊晃」、並藉由這種「避免準確也要常練習」方式所帶來「多感受綜合狀態」的前行路徑,在經驗以外自我延伸出的一種增生技術。這些運動方式某層面也喚醒曾經熟悸熊L縛時間與身體感,例如跟夥伴一走出屋外、教室便可逕自打起羽球的狀態、在泥土空地上隨時挖洞畫弧就玩起的彈珠、只要幾條橡皮筋串起拉到哪裡就可呼朋引伴玩起的跳高語言,那些人們享受閒置場域上隨時助跑、跳起、揮臂、追逐——也是因閒置場域過多所以長輩時常告誡哪些地點不要任意前往——伴隨柴燒味,亦是人們享受外部空間與交誼距離的身體時代。

今年八月在草埕藝術工作室的駐市計畫中,紀紐約重回台南發表 / 擁有了一間實體店面「ㄏㄡSTORE」,當起了傢具店店長,身兼店員角色也聘請櫃台小姐進行中英產品導覽服務,一肩扛起行政與業務的煩瑣流程,以「開店」來回應他對身旁手製傢俱創作者與城市歷史紋理的觀察, 亦顛覆藝術家在創作狀態中的角色。結束台南駐村的他,在上個月福利社的個展「Free Yourself」中將其拓異空間的創作脈絡繼續向北輸送,於現場裝置六項運動設施,在規則取消 / 異位的肢體變動中,提供運動者重啟回應技術的身體經驗,也考驗時間變位後的慣性空間思考。

宛如一間社區運動中心卻不知從何開始操作的運動設施,紀紐約在作品中的讓位與消失,令人想起電影《失魂》中金士傑所扮演的送信人。為了回應張孝全的提問「這井有底嗎」,金士傑說出了「你怎麼會覺得這世界上每個東西都有個底呢」,這樣的對話若在紀紐約「Free Yourself」展場中,也許能夠重新繪製出一幅藝術眾(重)生相。「Free Yourself」展覽計畫除了回應紀紐約去年創作所關注的「運動物件與地方身體」,也在這個獨特的地下室展覽空間裡,回應「福利社」一詞所代表的公共想像,發展成一個民眾可自由使用且盡情參與作品的運動場域,藉由重新操作運動本身,觀察身體在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物件前如何發展出一套新的技術去面對,以及如何在既定規則外,重新找到回應姿勢,展現身體的獨特性。

八年前從繪畫訓練系統轉為現地製作與行為藝術的創作方向,其實是紀紐約向內也對外的拓異技術開發,在分享的過程中等待隨時的變異發生。此次在「Free Yourself」展覽中製作的圓形撞球桌、三角桌球、單人高爾夫、八字冰壺、無目的飛鏢與雙向彈珠檯,於既有場域中創造出無空間 / 方向感的運動技術與過渡身體的獨特展現,在帶有公共性質的自制場合中解放對「運動中的身體」的想像,也是他試圖喚起身體在面對隨時變化的環境時本存的應對機制。因著持續遷徙的游居狀態,紀紐約由城市到身體的局部變革挑出彼此敏感體質,在遊晃生存技術的練習中產生共享分生的讓位關係, 進一步將藝術想像推進現實生活脈絡,創造出新的身體過渡型態。若游移是為了對準自身座標,好可以隨時對環境做出反應,那麼等待變異便是紀紐約反覆出入的運動原型,也是現代生活一切既定關係與空間裡的健康擾 / 運動。


(本文刊登於《今藝術》2014年11月號)



        紀紐約作品「單人高爾夫」(攝影 / 林睿洋)

       紀紐約作品「雙向彈珠檯」(攝影 / 林睿洋)

  紀紐約「Free Yourself」展覽現場 (攝影 / 林睿洋)

     紀紐約與其特製的圓形撞球桌
(攝影 / 林睿洋)

紀紐約於台南駐市計畫發表中開設的當代傢具店「ㄏㄡstore」 (藝術家提供)

紀紐約於台南駐市計畫發表的「ㄏㄡstore」展覽(展售)現場(藝術家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